登陆  注册
首页 > 农业技术 > 列表

玉米“一穴双株”破解带状复合种植密植难题

发布时间: 2025/5/15 15:17:21 人气: 17855

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核心目标是“玉米不减产、多收一季豆”,而通过技术优化,完全能够实现“玉米稳增产、多收一季豆”的更高目标。其中,保障玉米种植密度达到或超过净作水平是关键。本文以黄淮海区域夏播4:4模式(4行玉米带与4行大豆带交替)为例,详细解析玉米“一穴双株”密植技术方案。
一、“一穴双株”种植方案


(一)地块规划与带宽设置

- 模式规划
      ① 带宽配比:
      玉米带与大豆带宽度比为1.8m∶0.9m(可根据机械适配性微调)。

      ② 玉米带布局:
      带内种植4行玉米,采用“窄行+边行”配置:中间小行距60cm,两侧边行与大豆间距70cm,总宽度为 70cm(边行距)+60cm(小行距)+60cm(小行距)+60cm(小行距)+70cm(边行距)=320cm(3.2m)。
      ③ 大豆带布局:
       带内种植4行大豆,行距30cm,总宽度0.9m。
      说明:一个播幅总宽度:玉米带3.2m+大豆带0.9m=4.1m。
(在此提示一下,按照一个播幅4.1m计算玉米平均行距,即4.1m÷4=1.025m,方便计算穴距)
- 密度计算
      ① 目标密度:
      玉米设置密度4500株/亩,采用一穴双株,每亩为2250穴。

      ② 玉米穴距计算:
      穴距=667㎡/亩÷(4.1m÷4=1.025m玉米平均行距)÷2250穴≈ 0.29m(29cm),即玉米穴距29cm左右。

- 适应性调整

      豫东地区麦茬地大都在麦收后不灭茬(小麦行距约22cm),直接顺垄播种玉米,因此可采用宽窄行(中间宽行90cm、两边窄行45cm),4行玉米总宽度仍为1.8m,便于机械播种与后期管理,同时通风透光好,更容易发挥边行优势。

(二)品种选择
- 玉米品种

      ① 优选耐密抗倒、株型紧凑(穗位低、上部叶片上冲)的高产品种,如现代959、榜玉100、登海605、京科938等。
      ② 种子二次包衣,防治地下害虫(如地老虎、蛴螬)及苗期蚜虫,提高出苗整齐度。
- 大豆品种
      选用耐荫、分枝少、抗倒伏的中早熟品种,如中黄301、齐黄34、临豆10号,确保弱光下结荚率。
(三)玉米播种技术

- 时间与墒情
      ① 春播区:5cm地温稳定≥12℃时播种(4月中下旬至5月初);
      ② 夏播区:小麦收获后抢墒播种(6月上中旬),玉米与大豆同期或错期10-15天(避免大豆“症青病”)。
      ③ 玉米播种深度3-5cm,墒情不足时播后滴灌补墒。
- 机械与操作
      ① 精量播种机:购买双粒排种器的播种机或者改装为“一穴双粒”模式,两粒间距2-3cm。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确保播种行的直度。
    ② 播前调试:校准穴距(28-30cm)、双粒率(≥95%),试播合格后作业,地头转弯需提升开沟器防堵塞。


(四)前期田间管理
- 玉米苗期管理
      ① 间苗定苗:3-4叶期去弱留壮,每穴保留2株均匀生长幼苗,缺穴率>5%时及时补种。
      ② 化学除草:播后苗前喷施封闭除草剂(精异丙甲草胺+丙炔氟草胺),苗后定向喷施玉米专用除草剂(避免漂移至大豆)。
- 水肥管理
      ① 玉米:
      基肥:亩施高氮缓释肥(N≥25%)45-55kg,种肥同播时与种子保持5-8cm侧距,防烧种;
      追肥: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5-30kg/亩(较净作增施10%),灌浆期补施尿素10kg/亩,结合灌溉提高吸收效率。

      ② 大豆:
      初花期叶面喷施0.05%钼酸铵+0.2%磷酸二氢钾,促花保荚;长势弱时亩追施尿素2-3kg。

      ③ 水分调控:玉米拔节至灌浆期保持土壤湿度60%-70%,雨季及时清沟排涝。
- 病虫害防治
      玉米苗期重点防控灰飞虱(传毒媒介)、蓟马、二点委夜蛾等;大豆注意根腐病和蚜虫,拌种时添加咯菌腈杀菌剂。

二、关键技术要点与风险应对
(一)播种质量把控
      确保玉米双粒间距2-3cm,避免重叠或过密;播后3天检查出苗率,缺穴及时补播(浸种催芽提高成活率)。
(二)群体调控与抗倒管理
      ① 严格控制玉米穴距28-30cm,避免密度过高导致郁闭;
      ② 苗期若双株生长不均,剔除弱苗转为单株(确保亩株数≥4000株);
      ③ 大喇叭口期喷施化控剂如胺鲜酯·乙烯利,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度,增强抗倒伏能力。
(三)养分精准供给
      采用“种肥隔离、分期追肥”策略,氮肥通过滴灌或行间开沟深施(10-15cm),避免大豆受氮肥过量影响结荚;后期叶面补施磷酸二氢钾防早衰。
(四)通风透光优化
      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70cm左右,保障边际光照;大豆初花期若旺长,喷施烯效唑(5%悬浮剂30-40ml/亩)控高,减少遮光。
(五)区域化适配调整
      南方多雨区起垄30cm以上防涝,北方干旱区地膜覆盖保墒;积温不足区域选用早熟品种,确保大豆、玉米正常成熟。
三、技术优势与风险提示


- 优势
      ① 密植增产:玉米单穴双株提高群体整齐度,相互支撑增强抗倒伏能力;
      ② 简化工序:相比单粒播种减少了间苗用工,机械播种效率提升15%-20%;
      ③ 边际效应:宽窄行种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,促进玉米灌浆与大豆光合效率。
- 风险与应对
      ① 弱株空秆:通过苗期严格选苗、平衡施肥(增施磷钾肥)保障双株均衡生长;
      ② 病害加重:玉米高密度易引发茎基腐病,可在拔节期喷施杀菌剂预防;
      ③ 虫害监测:蓟马、蚜虫、红蜘蛛发生期及时用药,避免扩散至大豆带。
      结语:通过玉米“一穴双株”技术,黄淮海4:4模式可实现玉米亩有效株数4500株以上,产量稳定在每亩650kg左右(与净作相当),同时大豆亩产≥100kg,真正达成“玉米稳增产、多收一季豆”的目标。各地需结合土壤肥力、气候条件调整参数,建议在当地农技部门指导下开展田间试验,逐步优化种植方案。(胖子农科PZNK 2025.5.13)

·上篇:种莴笋要不要摘老叶?
·下篇:小麦到收获需要浇三水吗?该如何判断?老农:根据这两点
还没有对此评论!
评论
☆差评 ☆☆中评 ☆☆☆好评
☆☆☆☆4星好评 ☆☆☆☆☆5星好评